

咸宁网讯(记者陈婧 通讯员梅萍)2月17日上午10时,武汉中心医院博爱楼五层走廊里,消毒水的气息裹挟着早春的清寒。透过干细胞移植部采集室的玻璃窗,“00后”医学生小关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双臂连接着蜿蜒的导管,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精密操作,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一点点提取出来。
采集室外的过道上,小关的父母正趴在窗外,试图从百叶窗的缝隙间看清儿子微微颤动的睫毛。“你看这针头多粗啊!”小关的母亲张女士抓住丈夫的手,眼中透露出深深地担忧,丈夫关先生反握住她的手,拍了拍,轻声道:“别担心,儿子说过,这和普通献血差不多。”
21岁的小关,是湖北宜昌人,在我市某高校学医。他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少有时间陪伴,但小关自幼懂事,未曾让他们担忧。大学期间,小关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荣获学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学生社团十佳会长等多项荣誉。
“我和丈夫都有多年献血经验,这次儿子的决定让我们既紧张又自豪。”小关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他们夫妻俩就曾相约献血,但因她当时刚做了一场手术,直至几年后身体恢复才如愿以偿。此后,夫妻俩每年都会一同去献血。
受父母的熏陶,2021年9月,初入大学的小关在咸宁看到校园附近的献血车后,便加入了志愿献血的行列,并在2022年5月进行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登记,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2024年11月,小关接到高分辨配型通知。今年2月12日,一家人从宜昌出发来到武汉,陪小关办理入院手续并注射第一针动员剂。期间,夫妻俩精心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小关的父亲工作很忙,这次也特意请了一周假,来给儿子打气。他说:“因为以前没有见过干细胞移植,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反倒是儿子会反过来开导我们。”
只见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设备,看着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出,小关的表情平静而坚定。回想起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以及得知与患者配型成功时的激动心情,他说:“我知道,这次捐献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付出,但对于那位患者来说,却是生命的希望。”
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采集分离,小关完成了266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此次捐献,小关不仅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413例、湖北省第702例、咸宁市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希望与人间的大爱。
当天,咸宁市、咸安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并为小关和他的家人送上鲜花及慰问金。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将为小关申报“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