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一屋一院,仿佛在诉说历史……走进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一栋栋保存完好、古朴典雅的老屋静静“卧”在群山怀抱里。走入其中,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
谁能想到,这些传承百年的古老建筑,曾经荒草丛生,破败不堪。走出去的江源郎——王定钊带着一群人,发起“保住老屋 留住乡愁”文明实践项目,保护修缮古民居,进而影响到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让古民居焕发新的生机,古民居文化得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
“这些老屋是我儿时的记忆。在繁华的都市打拼,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想起在老屋的一幕幕场景……”“保住老屋,留住乡愁”项目发起人王定钊介绍,江源村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增加,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淡薄,拆老屋建新房成了一股热潮。加上古民居“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迅速蔓延,古民居数量在减少,保护刻不容缓。
“每次回乡,总看到或听说有老屋被拆了或者倒了,十分痛心。”王定钊说,起初,他一边自掏腰包,一边游说他人留住古民居,还四处请专家学者帮忙宣传。
同时,王定钊积极联系江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实践站的指导下发起“保住老屋,留住乡愁”古民居保护文明实践项目,成立了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百余村民加入其中,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机制,对古民居保护、宣传、监管、修复以及实施古民居保护利用与集体产业发展等事项进行研讨和决议。
理事会采取商会运作模式,下设三个小组:古民居管理和修缮小组、环境保护和卫生治理小组、文化挖掘和宣传小组。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项目启动后,还聘请专家团队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先后制定了《江源村古民居保护规划》《江源村保护发展规划意见》。统一管理老屋产权,统一保存自家珍藏的古匾、石磨、旧鼓、老陶罐等老物件。村民自筹和争取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先后开展古民居维修、古树抢救、河道清理、环境整治、村志编修、传统风貌协调改造等实际工作。
在文明实践项目的带动下,村民保护古民居的意识不断提高。大家积极出钱让地、投工投资投劳。
如今,古民居保护见成效。江源村现保存明清时期古民居、古村落十余处,共计万余平方米。2023年,江源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并获得820万元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项目资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江源变为现实。
(记者 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