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助力文旅疫后重振,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拉动本地消费,响应2.5天弹性作息政策,咸宁市委宣传部机关干部到通城县开展采风活动,带动干部养成文明旅游习惯,提振工作精气神。
5月15日下午,他们采用自费形式,集体来到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善源谷、大坪乡古瑶第一村。
活动结束后,市委宣传部参与采风的同志积极撰写、制作了推荐本地美食、 美景的文章、视频等作品,以展示咸宁物产之丰、景色之美、 人缘之好。
下面撷取部分作品,与大家分享。
偷得浮生两日游
——赴通城采风有感
(咸宁市委宣传部 汪姝琴)
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湖北省南大门”之称。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走出了名垂青史的八百壮士,也见证了瑶族的迁徙。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流淌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县,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次战疫中,通城人民群起抗疫,带给我满满的感动。
以往到通城县基本都是因公务到访,停留时间不长,来去匆匆,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未能细细感受,总有些遗憾!此次部里组织发起通城采风活动,积极响应2.5天小长假,拉动本地文化消费,为重振疫后文旅产业助力,也解了我一桩心事。
此次采风路线安排很合理,先近后远,便于休整后再出发。第一天去距离县城较近左港镇五里镇善源谷,返回入住县城酒店;第二天去较远的大坪乡古瑶第一村。另外,推荐的景点简直是一次文化之旅,传统的善文化、独特的瑶族文化交相辉映,尤其适合带着孩子来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去的路上,乌云重重,雷雨阵阵。可是幸运的是,我们刚到善源谷的时候,雨正好止住了。经过雨水的洗涤,谷里的一切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入目眼帘,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潺潺而下的溪流,远处隐约可见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犹如一幅超凡脱俗的山水画。
我们沿着蜿蜒的卵石前行,踏石阶、过廊桥、绕朱亭,装扮成古代儒生模样的导游沿路介绍每处的石刻和碑文,很有历史代入感,仿佛步步都走在历史上,尤其是张良受书、兄弟争考、笼负母归、打虎救父等一些的通俗易懂的孝善故事深受大小朋友喜欢。雨又开始落下了,激起湖面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撑伞漫步在长长的善文化长廊,颇有一番情趣。一阵悠扬高亢的乐声传入耳中,原来是善源广场上演节目。寻声而去,只见有十来位身着古装儒生模样的演员在舞台上正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的各种行礼之美,小观众们不由自主效仿,呆萌的样子可爱极了。
第二天赴内冲感受的瑶族文化,却迥然不同。天气完全放晴,阳光照在叶子上发着亮光,沿途的乡村公路平整,两侧环境干净整洁,和去年七月份调研来时大变样,对比强烈,不由赞叹乡村文化振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特色,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走进内冲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檐饰砖雕、亭廊木屋、狗头牛角等瑶族建筑,保留垒石墙、石梯地、干打垒、石板巷道等具有岁月痕迹和历史意义的建筑残存,让游客重返瑶族生活场景,感受时光的穿梭。欢快的拍打舞,喷火的瑶族小伙,美丽的瑶族少女敬上进门酒、米油茶,热情待客,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
“瑶望千年,药韵楚天”,内冲村这里不仅保留瑶族先民的遗址,还有藏有满奇珍异草的药菇山,散发着瑶族文化的神秘,忍不住让我们走进深山探寻。
这次通城之旅,不仅感观上意犹未尽,味觉上也回味无穷。药膳鸡汤、瑶乡扣肉、手剥笋、竹筒腊肉饭、麦市干子、手剥粽子、韭菜折蛋等地方特色美食,数不胜举,使得胃欲得到了极大满足。我问同出游的九岁儿子,此次旅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好吃、好玩!”
通城的美景美食+文化,让人深觉不虚此行!
秀美乡村看通城
(咸宁市委宣传部 张宇)
5月15日中午,蒙蒙细雨,一丝凉意,市委宣传部采风团从咸宁会议中心出发,前往通城县采风。
五月的天,正是春末夏初。大巴行驶在杭瑞高速公路上,沿途是翠绿的山,时不时夹带着一簇簇或者红色、或者黄色的花儿。
经过两个小时的旅程,到达了我们采风的第一站——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善源谷。左港村善源谷,三面环山,诗意般坐落在相思山间。
在善源谷石碑集中后,我们沿着溪谷一路而上,小朋友们嬉戏玩闹,你追我赶。青山如屏,山花遍地,绿水似锦。相思山、左港湖,一山一水一风景。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善源谷不仅风景美,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孝善文化。善文化长廊上,一个个善行典故都在告诉世人“百善孝为先”!桥、潭、灯、石、路……“善”字随处可见。善源谷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一台以孝善文化主题的舞台情景剧。舞台情景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恒久魅力,也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启迪、熏陶和滋养。
突然而来的阵雨,阻挡了我们的旅程。但善源谷的美,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天上午,乘车前往采风的第二站——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内冲瑶族村位于湘鄂交界的药姑山腹地,自古是瑶汉杂居之地,境内曾有大量的石屋、石墓、石井、石梯、祭神台等,经瑶学专家考证认定为瑶族先民的祖居地,被誉为“瑶族早期千家峒”。2014 年初,内冲瑶族风情村成为湖北省入选全国瑶族特色村寨的唯一村落,并陆续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名录,也是我国古瑶文化之乡和传承展示基地。
大巴行驶在东冲水库沿岸新修建的旅游公路,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古瑶第一村”的牌坊。到达网红喊泉的位置后,我们下车。大朋友,小朋友,拿起网红喊泉的话筒,放声呐喊,喊得越大声,水喷的越高。
青山碧水绿道,涓流浅滩廊桥。漫步在游人步道,两旁风景秀美,满眼田园风光。
内冲瑶族村最有名的景点非瑶望千年广场莫属。瑶望千年广场占地面积2公顷,场上所立之铜鼓牛角,尽显古瑶特色;场中央之露天舞台,是举办节庆活动的专门场地。
循着热情奔放的歌声,遥望千年广场,一支穿着瑶族盛装的队伍正在表演通城拍打舞,整齐的动作,铿锵的音响,大家饶有兴致地拍照拍视频欣赏。通城拍打舞,自元、明以来流传至今,由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200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荣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欣赏了通城拍打舞后,沿着山间小路,开始了登药姑山之旅。药姑山古名龙窖山,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多次到药姑山采集药物标本,称其为“江南天然药库”。
山间林木茂密,其间溪流、瀑布穿行,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沿着石子小路往前,不知不觉经过了“一号别墅”“二号别墅”“三号别墅”(皆为小木屋)。只可惜再往前已是原始深山,我们便停止了登山的步伐。
下山后,我们参观了瑶族文化陈列馆。瑶族文化陈列馆占地面积1800平米,设展厅21间,收藏大小文物1700多件,展出186件,是集瑶族民俗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展馆;馆内有瑶乡发源、盘祖传说、瑶民变迁、盘王塑像、犬首图案神台、瑶族图腾以及古瑶村的史实、县志、府志、族谱等历史证据和千家峒古遗址的垒石文化地名图案、古瑶民的生活用品、捕猎器具,非常值得一看。
目前,通城县正积极谋划建设瑶乡大药谷景区,以瑶、药文化为主题,以溯溪、环山近3公里步道为主线,将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创建融于一体,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乡村旅游精品,展现“中华古瑶第一村”的魅力。
左港村善源谷、内冲瑶族村……秀美的通城乡村,正展现独特的魅力,迎接你的到来。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文明家园
——美丽乡村采风有感
(咸宁市委宣传部 曹章)
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机关干部到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善源谷、大坪乡古瑶第一村开展美丽乡村采风活动。
善源谷位于通城县五里镇西南相思山下,为长江水系左港湖源头。行在善源谷,亭台楼阁,处处以“善”命名,蕴含“善”意。一幅幅以善文化为题材的墙画十分惹眼,宣传忠孝礼义传统文化的宣传栏随处可见,画刻在亭台上的楹联,也在向村民和游客宣扬感恩向善的传统文化。
通城县中华古瑶第一村——大坪乡内冲瑶族村,位于通城县大坪乡药姑山南端,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也是瑶族的发祥地,2012年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目前该村保存着古井、神台、梯地、石墓、石庙、石柱等瑶族历史遗迹,沉淀着瑶族先民的文化气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游客的出行选择也在变化,开始由到闻名城市、景点向乡村旅游转变。而广大农村农民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如今,到美丽乡村体验生活,看如画风景已成为一种旅游时尚。
乡村旅游的最大魅力是乡村给游客展示的农民生活方式的美。秀丽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是“城里人”去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保持乡村旅游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在农村,人们离大自然很近,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货真价实的土鸡和有机蔬菜,听到的是清晰的蛙叫和虫鸣,这些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的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有的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展示、认知和体验的平台。多姿多彩的乡村民族文化也为众多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一些独特的村民习俗,折射出民族文化别样的美,令游客神往。
乡村旅游不仅是我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更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主要的是帮助落后地区农民摆脱了贫困。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善源谷、内冲瑶族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咸宁路径,奋力谱写咸宁乡村振兴新篇章,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定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