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显武

来源:咸宁文明网 时间:2023-07-20 16:54

万里长江一路逶迤,流经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的嘉鱼县陆溪镇,这里是陆水支流汇入长江的陆口,湿地、滩涂、湖汊密布,芦苇从生,地处偏辟,历史上一度是血吸虫重灾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荒凉偏远的滨江滩涂,他坚守这里---大桥小学,四十年如一日,如一棵毫不起眼却生命力顽强的芦苇,牢牢扎根基层教育一线,为偏远的农村教育栉风沐雨,尽洒热血,甘献青春!

偏远乡村安贫乐道

1963年,他出生在离大桥小学不远的陆溪镇虎山村,土生土长的他在本地读完了小学、中学,耳闻目睹与亲身体会到了家乡落后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当他走进虎山村大桥小学教师岗位的那一天,他看到简陋的校舍,看到一个个衣衫臘遢的孩子时,不禁揪紧了一颗寒凉的心!他在心里暗下决心,决定要像这江边的芦苇一样,把根扎下来,把心定下来,把知识留下来,把孩子们教出来!

他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值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打工、下海、创业等新观念、新思想、新时尚时时冲击着身边的同事与乡亲们。眼看着身边的人们在创业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家致富,他何尝没有动心过?刚刚参加工作时,作为临时工,每月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想要改变贫困现状,简直杯水车薪。而此时何显武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他这个家庭顶梁柱。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多、经济贫寒家庭的他,从小就梦想着长大后凭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改变贫困现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生毕业的他在村里和家人眼里算是有知识的人了,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人。见他这个读书人却窝在农村小学当孩子王,每月拿不了几个子儿,过着穷苦人的日子,家人曾一度劝他辞职南下创业。甚至在外打工多年已经当了老板的表兄多次出高薪聘请他,可是,当他每每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他犹豫了。他强烈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一代一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根源在哪里?通过再三反思,他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的落后与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对知识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唯有教育才能摆脱落后现状。他决心把心思收回来,踏踏实实干教育,甘当孺子牛。

农村生活是清苦的,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让人咬紧牙关才能挺住。那个年代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在单位工作的,称为“半边户”,由于爱人没有工作,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一头忙着教学,一头还要忙家里的责任田,因此,农忙季节,忙完一天农活的他,经常天不亮就得赶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批改作业,备课,忙到凌晨一点成为常态。

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连续多天的暴雨,导致洪水猛涨,防汛指挥部通知泄洪,泻洪区内有他家在内的的责任田,此时正是早稻收割季节,泻洪区内各家各户的稻谷都抢割上岸了,同时正是六年级孩子通过小学到初中的升学考试,马虎不得。他一连几天准备小学毕业班的升学考试,爱妻连续三次赶到学校催他赶回家抢割稻子,在这紧要关头,他左右权衡,最终决定坚守岗位。等到毕业考试结束,家里的责任田全被大水浸泡,稻子全部沤烂在洪水里,一家人的全年的口粮全打了水漂!妻子怀着深深的怨,一连几个月不肯原谅他这个“不称职”的丈夫。

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被转为公办老师,并相继得到上级重视,被任命为陆溪镇大桥小学校长。甚至还有上级领导要把他调到城里工作,这可是好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好事啊!可是一看到许多老师都削尖了脑壳往城里钻,安心在基层一线的老师己经没几个了,孩子们该何去何从?每当在脑海浮现孩子们的热情,他再次放弃进城的良好机会。

为留守孩子奉献大爱

陆溪镇大桥小学是全县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地处滨江低洼地带,历史上经常受到洪涝灾害袭扰。仅1996至1999年,就连续三年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民堤民垸相继溃口,虎山村几乎全部被洪水淹没,部分学生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孩子们无法上学。面对困难,他并没有犯愁,他认为,教育的智慧和动力均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每一个学生的无私大爱。当一个人把教育事业当作他生命全部的时候,他才会由然而生这种感情,他才会理解到这种爱的圣洁!他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

洪水还没有退,面对空荡荡的校园,他感到有生以来最大的失落。一连多天,他跋涉在齐腰的洪水中,一家一家上门,寻找失散的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家长交心谈心,给他们送来安慰。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就找到孩子监护人,了解孩子思想与情绪,摸排他们的学习状况。并亲自找县团委“希望工程”、镇妇联“春蕾计划”募捐,找相关基金会助学,那些日子,他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共筹集助学款8000多元,解决一部分贫困学生入学难问题。

六年级学生尹大华,因父亲患血吸虫导致肝腹水,弟弟又患有转移性类风湿,家中一贫如洗,还欠下万元巨债,她也因此失学。何显武得知学生情况,当晚就踩着洪水刚退后的泥泞小路,找到尹大华家长,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尹大华母亲含着泪说:“何校长,孩子的书本费都是您垫付的,您为我的孩子已经操了不少心,您每月薪水微薄,不能总给您添负担!”何显武极力安慰她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误不能误教育,书还是要读的,学费我先给垫上吧!”通过耐心细致工作,尹大华的母亲终于答应将孩子送到学校。

通过无私的爱,他把因洪灾失散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找回来,号召其他教职员工及学生们一起整理操场、教室,让洪灾后的校园面目一新,重焕生机。朗朗书声又回荡在浓荫密布的校园里。

对待遭遇家庭变故而自抛自弃的孩子,他没有放弃,更没有嫌弃,而是将他们挽救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二年级学生童小云,经常迟到,家庭作业从来不按时完成,成绩差,看起来情绪低落,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好动,总是不声不响地躲在角落里,心事沉沉。打听她的家庭情况,她也只管哭,一个字儿都不说。他便留个心,放学后,以家访的名义步行十多里,找到童小云的家,看到这个家庭的状况,他不禁惊呆了:这是个只有几间土砖房一贫如洗的家庭,母亲离家出走多年不见音讯,父亲四处流浪。只有七十高龄的爷爷奶奶苦苦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当时,何老师的鼻子一阵酸楚,豪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并安慰童小云的爷爷:只要让孩子好好上学,一切都不要担心。他向有关部门为小云申请助学补助。可是,命运往往偏偏捉弄人,一次,爷爷在用自行车接送童小云上学途中,孩子的脚不小心卡进自行车轮胎,后脚跟绞成了粉粹性骨折,需要送医院抢救。得知这一不好的消息后,何老师当即找亲戚朋友借钱送到医院,不但为孩子解决前期医疗费用,还定期到医院探望小云。通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在何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孩子一天一天康复起来。出院后,何老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帮童小云补落下的功课。小云没有辜负何老师的苦心,当学期在全县同类学校抽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2岁男生孙某,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搞小动作,家庭作业从未按时完成,考试不及格,还养成了打骂同学的不良习气。何老师经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并外出多年,靠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一味溺爱,并疏于管束,孩子小小年纪就染上一些恶习,经常夜不归宿。得知情况的何老师没有嫌弃,更没有放弃孙某,对孩子抱着深深的同情。一有机会就与孩子交心谈心,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从情感上进行安慰,从精神上进行鼓励,从生活上进行关怀,从学习上进行辅导。并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零距离开展帮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孙某渐渐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气,重新树立了信心,学习也有了彻底的转变。仅仅一年,就被评班上进步最大的优秀生。第二年孙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孩子的爷爷奶奶逢人就夸,是何老师挽救了他们的孙子,每次见到何老师,都让孩子亲切地叫他为“何伯伯”!

近四十年来,何显武就是这样扎根在基层,无怨无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把点滴的爱都倾洒在基层教育事业中。

对教研教学探索不止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能误人子弟,这是何显武从教四十年的根本宗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深深认识到自己不但教学实践经验严不足,而且文化理论知识需要不懈努力。为此,他一边报考师范类大专学历自学考试,一边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教学知识培训。还一边不断地从实践教学中认真摸索,积累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几年努力,他就通过了相关学历考试,获得教育管理类证书及中级职称评审。并向年纪大或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取经,一有空就和身边或其他兄弟学校的同事们共同讨探、研究教育教学经验与技巧。坚持每学期听课、评课、备课达100多节。坚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达两万多字。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分类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资质的学生,他善于辩证地看待,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同事及家长们的好评。

六年级学生尹华金,性格好动,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各科作业懒于动笔,作业经常不完成。但这个孩子记忆力强,反应快。显然,对持这样的孩子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奏效。通过进一步观察了解,何老师每每上课就把尹华金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除了课前进行认真备课,把讲课内容充分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外,还通过频繁地在课堂上对尹华金这样的学生进行问答互动,以此吸引其注意力,调动其兴趣,提高这类学生的课堂效果。果然,通过不放松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紧盯式”教育方法后,尹华金的上课效率明显提高,成绩不断进步,期末考试语文、数学两科由原来的七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分!

对于有特长的学生,何老师通过日常教学予以区别对待。特长是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性与资质,应及早进行引导、培育、开发,而不能让其埋没。五年级学生尹某,喜欢看课外书,会写作文,当时何老师正教五年级语文,每次都把他的作文拿到班上当范文讲解,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这下更激发了尹某的写作爱好,他的作文参加县、市、省作文比赛,多次获奖。何老师还通过典型带动,发动了班上更多的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练习写作,学生们的习作能力、阅读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大桥小学内部管理体制己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为此,何显武一是将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引进到学校管理当中来。他亲自设计内部管理方案,拟订各项管理办法与措施。同时推行校务公开,坚持民主治校,将自己的一切工作置于全校教职员工的监督之下。面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改革,他积极参加《教育管理》等各类专业培训,及时调整教育管理理念与思路。通过长期摸索,他还总结出“传统美德教育加上现代德育”的教育模式,改变了学校过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行”的管理状况,并撰写了《关于环境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探讨》等教研论文,获市级奖,撰写的电教论文获省级奖。

四十年,物换星移;四十年,韶华易逝!何显武,一位朴实的农村汉子,用他的热血扎根农村基层教育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栉风沐雨,含辛茹苦,踏踏实实地把毕生心血献给农村教育事业。他就像这长江滩涂上的一棵生命力顽强的芦苇,一岁一枯荣,把所有的风霜与苇絮献给这块滨江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