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痴”老人刘卫国

来源:咸宁文明网 时间:2025-03-12 09: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隽水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美丽的河道需要我们一起来守护”……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环保志愿者沿着通城隽水河,边清理岸边垃圾边宣传环保知识。领头人正是“水痴”老人刘卫国。

刘卫国,从2017年下河捞起第一片垃圾起,至今未停下巡河护河的脚步。

他真心爱水,自发当起监督员,用相机曝光污染河水的不文明行为;他痴心治水,自费3万多元购买竹筏,顶酷暑冒严寒,每天义务打捞河道垃圾;他一心护水,牵头成立通城县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号召全县环保爱好者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因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他先后获得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咸宁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南鄂楷模荣誉称号。

镜头下的守护:自购相机当起监督员

刘卫国,1961年出生于通城县四庄乡龙潭洞村。他从小在水库边长大,家乡秀美的山水滋养了他,让他内心深处对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2001年,刘卫国定居到通城县城。他到隽水河散步时发现,经常有人将垃圾随意丢弃到河里,那时候大家的环保意识较弱。“有的河段,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刘卫国回忆。

看到母亲河遭到污染和破坏,刘卫国痛心疾首,他想改变这一现状。“那个时候我还经营着一家液化气站,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一有时间就会去河岸边捡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公益活动。”刘卫国说。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意识到,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改变人的思想上着手。

2011年,他自掏腰包3万多元买来一台相机,将镜头对准隽水河,只要捕捉到污染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他就拍照记录,将照片转投给水利、环保部门,曝光到当地网站论坛上,当起了一名保护母亲河的义务监督员。

“时间久了,沿岸的商家、居民也会有意识地杜绝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刘卫国说。

竹筏上的坚持:义务担任河上清洁工

2016年,刘卫国去了一趟桂林旅游。漓江清澈的水质以及“小小竹筏水上游,两岸青山水中影”的美丽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如果隽水河有这么干净就好了,竹筏游荡在碧绿的隽水河中,观赏性也不比漓江差。”他思忖。

回到通城的刘卫国,做了一个决定——购买一条竹筏。

2017年,他联系桂林制作竹筏的厂家,用3万元订购了一条竹筏。同时,他又花几千元配齐打捞工具,并添置了救生衣、救生圈以及长杆捞子,将竹筏改造成垃圾打捞船。从此,刘卫国就成了隽水河上的义务清洁员,他的竹筏变成了水上垃圾清运船。这一干,便没有停歇过。   

“刚开始,垃圾很多,平均每天要捞一吨多重的垃圾,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捞七八吨重的垃圾。”刘卫国说,“有时一人忙不过来,就发动全家轮流上阵,在我的影响带领下,家人都成了隽水河上的义务清洁工。”

除了垃圾量大,腐臭味也是常人没法忍受的。据刘卫国介绍,那时候,河里除了生活垃圾,还有死鸡死猪,所以每次打捞回来,全身又湿又臭,洗澡要洗几次才能勉强去除身上的异味。

不少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隽水河是通城人的记忆,是通城人民的母亲河。保护好母亲河是每位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刘卫国说。 

行动中的号召:发动群众共护母亲河

2017年,我市推行河湖库长制以后,通城县水利部门聘请刘卫国为隽水河民间护河河长,他欣然接受。从此,他保护母亲河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让社会各界都加入保护母亲河的队伍,他请人创作了歌曲《亲亲隽水河》,并让作为歌手的女儿刘秀球义务演唱。传唱之下,刘卫国爱河护河的事迹广为人知,引得众多居民点赞,他的行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支持。

2020年,刘卫国又牵头成立了通城县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号召环保爱好者一起保护环境。“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做的始终有限。而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能做出巨大的改变。”刘卫国说。

通过刘卫国身体力行的宣传,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爱河护河行动中。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170名,他们中有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还有普通市民,年纪最小的12岁、最大的93岁。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经过多年的治理管护,如今的隽水河,水清岸绿,风景宜人。

“每次走在隽水河畔,我都感慨万千。现在,无论是河道的水质还是居民的环保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由衷地为自己以及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人们感到骄傲。”刘卫国说。

爱水护水步履不停。今年已64岁的刘卫国说:“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让母亲河水更清、景更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咸宁日报记者 丁伟 通讯员 葛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