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到身边从指间到心间 咸宁:让理论学习“活”起来

来源:咸宁文明网 时间:2025-07-31 10:13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一句是什么?”7月21日,市图书馆一楼阅览区,退休老人饶建波和朋友围在“学习强国”学习机前答题。答对题目时的会心一笑与轻声讨论,让这里的学习氛围格外温馨。

作为全省唯一建在市级图书馆的“学习强国”线下体验中心,这个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图书馆与咸宁日报社共建的学习阵地,不仅是党员干部的“理论充电站”,更通过书房延伸、数字赋能、活动创新,让“学习强国”的养分渗透到社区街巷、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搭好阵地,让学习有“料”更有“效”

市图书馆一楼开架阅览区是“学习强国”阅读专区的核心区域。2万余册专题图书按党史、科技、文化等类别排列,市民罗正民正捧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认真阅读;旁边的触屏学习设备前,大学生李阳洋浏览着“青春中国”板块视频。“这里的书很全,还能看慕课,收获很大。”李阳洋说。

“体验中心建设与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能深度融合。”市图书馆馆长蔡骏介绍,体验中心2022年下半年启动建设时,便在空间选址、资源配置上突出“开放共享”——既有专区标识,又不设物理隔断,让市民借阅图书、参与活动时自然融入学习。这种设计让专区日均接待读者超300人次。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服务下沉。依托市图书馆“香城书房”服务体系,体验中心将学习资源延伸至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浮山街道书台街社区的香城书房,“学习强国”专架摆在最显眼位置,《咸宁红色故事》《乡村振兴案例选》等书籍常被借空;在温泉街道南昌路社区香城书房,退休教师王秀兰每周三都会组织“银发学习小组”活动,大家带着“学习强国”错题本交流讨论。“以前在家自己学,现在书房里有伴儿,还有人讲解,党的好政策理解得更透了。”王秀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从书中摘录的金句。

据统计,全市香城书房均设立“学习强国”专区,累计配送专题图书5000余册。

创新形式,让学习变“活”更变“火”

位于市图书馆三楼的创客厅是“学习强国”线下答题挑战赛的主阵地,这里不仅是知识竞技的赛场,更是集学习、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根本停不下来,每天都会打开‘学习强国’刷题!”市委老干部局干部邓晓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感受。线下挑战赛的题目均源自“学习强国”平台题库,目前已精选时事政治、法律法规、文学知识、科普知识等2500余道题,截至目前,活动已累计举办50余场次,吸引线上线下近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学习,一场场形式新颖的比拼,让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追求。

这种接地气的活动形式,源自体验中心针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服务。市图书馆自主研发的线下知识竞赛程序除了服务机关单位的挑战赛外,更针对市民设计了轻量化活动。从2023年起,体验中心策划了20余场线上知识竞赛,涵盖党史、党章、传统文化等主题,只需扫码即可参与,得分80分及以上就能参与抽奖兑换小奖品。节日主题活动则结合端午、中秋等节日,推出“诗词接龙”“民俗问答”等特色环节,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今年6月“三国主题线上知识竞赛”期间,市民刘娅每天在“书香咸宁”公众号答题。“上下班路上就能答,这种碎片化学习特别适合我们上班族。”据统计,线上活动累计参与达3万人次,让“指尖学习”成为市民新习惯。

内容创新更让学习“润物无声”。2023年,体验中心策划的“我们的书房”专题片入选“学习强国”主栏目,通过镜头展现香城书房里的学习故事;2024年,中心联合咸宁日报社制作的广播剧《生之歌》获“学习强国”首页首屏推荐,剧中融入的咸宁红色历史知识,让听众在剧情中接受教育。“没想到学习还能这样‘听’,何功伟烈士的事迹太感人了。” 市民陈朗听完广播剧后,特意带着孩子来到市图书馆三楼参观了何功伟烈士文献专题展。

“重点不在比赛输赢,而是通过形式创新,让大家愿意学、学得进。”蔡骏说,从市直单位到企业,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体验中心的“低门槛、高互动”让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以学促干,让学习有“魂”更有“劲”

“学习强国”体验中心的题库并非一成不变。各单位结合业务特点“量身定制”题目——市直文旅系统补充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内容,市水利和湖泊局则融入了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要点。

“以赛促学不是一句空话,将业务知识融入其中,大家答题时既能比拼理论,又能巩固本职技能,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市图书馆副馆长骆文说。

在咸宁,“以赛促学、以学促干”正在成为常态。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将国家反诈相关政策及措施、防范诈骗方法等纳入题库,干部江汉在比赛中对“电信诈骗”相关题目对答如流,回到岗位后,他主动承担了政策宣讲任务,把答题学到的知识变成了服务群众的“工具”。“以前觉得政策条文枯燥,现在通过答题理解了背后的意义,讲起来也更有说服力。”江汉说。

在社区,学习成果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南昌路社区依托香城书房开展“学习强国”政策宣讲会,居民们通过答题、讨论,深入理解“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等政策。社区党总支书记黄辉说:“以前政策宣讲大家不爱听,现在结合书本和案例讨论,居民参与度提高了,改造方案的投票通过率大幅提升。”

这种“学用结合”的氛围,在校园同样浓厚。2023年11月,湖北科技学院专场活动中,500余名师生参与知识竞赛,大学生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青年担当”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赛后,该校成立了“学习强国”实践小分队,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答题时学到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更明白青年该做些什么。”小分队成员、大三学生熊昕说。

如今,无论是图书馆里专注阅读的身影,还是香城书房里热烈的讨论,亦或是市民手机上跳动的答题界面,都在见证着“学习强国”在咸宁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成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精神养分”。

“‘学习强国’不仅是知识平台,更要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拓展香城书房服务网络,让更多市民在学习中长知识、增本领,让理论学习真正扎根基层、惠及万家。

本报记者 王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