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一道道“彩虹”照亮了咸宁留守、困境儿童的天空。
咸宁市妇联携手多个部门和社会组织,在25个省、市级彩虹行动示范点,开展全市暑期“彩虹行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900余名留守困难儿童提供防溺水安全教育、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暖心服务,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安全教育 守护童年
“同学们,游泳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正规游泳场所”“不能私自下水游泳”……7月9日,我市暑期关爱儿童“彩虹行动”首期线下活动在嘉鱼县东街社区举行,志愿者为东街社区的40名留守、流动儿童送去一堂有意义的防溺水课程。
生命安全是儿童关爱工作的重中之重,暑期是溺水事件高发期,为筑牢安全防线,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将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彩虹行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讲解、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在通山县大路乡塘下村,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携手通山县妇联、宁境社工为孩子们带来“别让快乐溺进水里”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憋气挑战让孩子们对溺水危险有了更切身的认知。
在嘉鱼潘家湾镇四邑村、新街镇三畈村,志愿者通过歌曲互动游戏、情景问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欢乐的氛围中将防溺水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除了重点开展防溺水教育外,“彩虹行动”还采用情景剧再现、互动式安全演示等形式,全方位普及多项实用安全技能。在崇阳县天城镇大集社区的活动现场,湖北省红十字会救护员马玲手把手教学,为孩子们细致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技巧。
活动期间,全市各示范点同步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安全课进一步筑牢暑期安全防线,也让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心灵滋养 润泽童心
7月28日,在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村开展的“彩虹行动”中,三幅由孩子共同完成的绘画作品“情绪怪兽彩虹圈”成为焦点,缤纷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情绪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通城心理协会的志愿者金美书以游戏切入,帮助留守儿童认识情绪,接纳情绪,并学着用冥想、“蝴蝶抱”“腹式呼吸”等健康的方式拥抱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这场心灵的交流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一名孩子坦言:“原来孤独不只我有,画出来反而轻松了许多。”一名孩子则哽咽道:“我终于明白,我的愤怒背后是渴望被理解。”
“彩虹行动”中,市妇联依托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专业力量,组织资深心理咨询师深入各示范点,通过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为孩子们的心灵送去滋养与慰藉。这些专业心理服务有效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疏导情绪,增强自信,培养积极心态。
在赤壁市赤壁镇石头口社区,孩子们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杨明君老师的引导下,把心里话写进“情绪便签”,相互分享、交流、鼓励。
在咸安区温泉街道滨河社区,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葛小霞老师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情绪,随后的“情绪密码传递”“情绪垃圾桶”等环节,像一把钥匙打开孩子们表达的闸门,搭建起走进孩子心灵的“彩虹桥”。
温情陪伴 护航童梦
“大塘村有山、有水,就是缺爱。”这句曾经流传在崇阳县白霓镇大塘村村民口中的感慨,道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期盼与遗憾。如今,这份缺失已被“彩虹行动”带来的温暖与关怀悄然填补。
随着“彩虹行动”走进大塘村,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为村里的儿童和家庭带来了知识与欢乐。当所有人齐声喊出“彩虹行动,爱在身边”的响亮口号时,真挚的情感在现场流动,无限的温暖在整个村庄传递。
全市各级妇联将家庭教育服务融入“彩虹行动”中,同时广泛发动“爱心妈妈”参与志愿服务,通过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方式,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在通山县马槽桥社区,一场欢乐的家庭教育亲子沙龙,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一个增进感情、加强沟通的平台。“蒙眼摸娃”“螃蟹运货”等亲子游戏,考验着亲子间的默契配合,精心设计的互动,不仅让每个家庭体验到陪伴的温暖,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悄然筑起一座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彩虹行动”是妇联系统多年持续开展的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品牌,是妇联系统为民办实事、缓解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的有效举措。此次“彩虹行动”的开展,帮助留守、困境儿童度过了一个思想有引领、安全有保障、健康有呵护、情感有抚慰的快乐假期。
咸宁日报记者 周萱 通讯员 赵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