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探索“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新路径 国学晚托班筑起童心港湾

来源:咸宁文明网 时间:2025-11-19 09:32

“孩子们,你们知道三国时期陆绩的故事吗……”11月12日晚7时许,通山县大畈镇大畈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还亮着灯,该镇副镇长、“爱心妈妈”石洪锦站在孩子中间,娓娓道来《陆绩怀橘》的故事,教导孩子们孝敬父母。

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大畈社区国学晚托班的日常剪影。这个公益课堂自11月初启动以来,已成为20余名留守儿童放学后的另一个“家”。

瞄准“痛点”,回应民生关切

这个“家”的诞生,得益于我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行动在基层的深深扎根。

“我们了解到社区有不少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父母晚归无人看管的孩子。”社区妇联主席同时也是“爱心妈妈”的袁雪春介绍,这些孩子不仅面临课业辅导的困难,更渴望陪伴和正确的引导。

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在该镇党委书记姜杭德打造“一老一小”服务基地的构想下,石洪锦与社区干部们迅速行动。实地走访、摸排需求、整合资源,筹办公益晚托班。

没有专门的场地,就活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缺少课桌椅,大畈中学立即支援了二十多套;袁雪春甚至把自家孩子用剩的作业本装订成草稿本,送给需要的孩子……点滴心意,汇聚成暖流。

11月5日试运营,11月6日正式开班。两位“爱心妈妈”石洪锦和袁雪春主动承担起授课和辅导责任,社区的村“两委”当志愿者协助看管——这个由爱心催生的晚托班,迅速吸引了10多位“家庭成员”,开启了从“无人管”到“有家暖”的转变。

双重滋养,护航全面发展

大畈社区国学晚托班的核心特色在于“国学+课业辅导”的双重滋养。

“青少年时期正是三观形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将国学元素、家风家教引入晚托班,引导孩子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石洪锦说。

她介绍,晚托课程以“启智明德、陪伴成长、家校共育”为主题,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静心诵读中启智明理,在聆听故事中修身立德,在学习辅导中稳步提升,实现“以文化人、以学养心”。

每周一到周四,晚托班的课程都有两个固定环节:前20-30分钟,是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德育故事分享。接下来,孩子们在社区干部的辅导下认真完成作业。

“我们特意把时间定在晚上7点到8点半,”石洪锦说,“这个时段既不耽误孩子休息,又能切实为家长分忧。”

晚托班还与妇联系统家庭教育服务队建立联系,邀请咸宁市孔子文化促进会的老师前来讲授精品课,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润物无声,爱心陪伴成长

晚托班带来的改变,正在孩子们身上悄然发生。

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晓明(化名)起初很不自信,在持续辅导下,晓明已经能独立完成作业,人也开朗了许多。

一户特殊家庭的三个孩子,母亲去世,父亲在外打工,由身有残疾的爷爷奶奶照顾。刚来晚托班时,他们不敢说话,不会的题目也不敢问。在“爱心妈妈”的耐心辅导和陪伴下,孩子们慢慢敞开了心扉,已逐渐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

“我们能力有限,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国学晚托班真是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孩子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家长袁文玲说。

不到半个月,晚托班的学生从最初的10余人增加到20多人,就连邻村家庭也慕名而来。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特别有价值,充满了成就感。”袁雪春欣慰地说。

大畈社区国学晚托班的创新探索,正是我市妇联系统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实施“爱心妈妈”关爱行动的生动实践。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爱心妈妈”队伍持续壮大、服务内涵不断深化。

目前,我市已将“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队十件实事强力推进,实现“应结尽结”。通过线上线下系列培训、制作发放“家爱叮咛”手册和主题微视频等方式,不断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动爱心妈妈参与“彩虹行动”等特色活动,依托基层工作力量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从“结对”到“赋能”、从“帮扶”到“育人”的跨越升级,让关爱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这个由爱心构筑的另一个“家”,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更在润物无声中播撒着文明的种子,绘就万千家庭的幸福底色。

咸宁日报记者 周萱 通讯员 赵劭君